“就差这一步了啊!” 凌晨三点,小周对着电脑屏幕叹气。为了给刚评上 “市级劳模” 的父亲建百度百科,他核对资料到眼冒金星,却栽在了 “参考资料格式不对” 上。其实啊,创建人物百科失败的人里,十个有九个都不是输在大方向,而是栽在那些不起眼的小细节上 —— 就像盖房子时掉了块砖,看着小事,却能让整面墙塌了。
第一个让人拍大腿的细节,是 “参考资料没标清来源位置”。做自媒体的小张,想加 “2024 年获新媒体创新奖”,附上了颁奖官网的名单截图,结果被拒说 “无法核实”。他气坏了:“明明就在名单里啊!” 后来才发现,截图里的名单有 50 多个人,审核员哪有功夫一个个找?他把自己的名字圈出来,在备注里写 “见截图第 3 行第 2 列”,第二天就通过了。
别把资料扔过去就完事!审核员每天要看成百上千份申请,你得像给人指路一样,清清楚楚告诉他们 “证据在哪”。标清页码、行数、截图位置,能省他们太多功夫,通过率自然高。就像交作业时把答案标红,老师批改起来也顺手不是?
第二个细节,是 “时间线里的隐形矛盾”。中学老师李姐给退休的校长建百科,写了 “1998 年任教导主任,1999 年获市级优秀教师”,结果被拒说 “信息冲突”。她纳闷了半天,才发现校长的任职文件上写的是 “1998 年 12 月才上任”,获奖时间却在 1999 年 1 月,中间只差一个月,显得太刻意。后来改成 “1998 年 12 月任教导主任,1999 年 9 月获市级优秀教师”,附上任职文件和获奖证书的时间页,很快就过了。
时间线千万别想当然!年份、月份甚至日期都得核对清楚,任职时间和获奖时间不能太近,工作经历和学习经历不能重叠。李姐说:“我对着老档案一点点抠时间,就怕差一天,没想到真这么严。” 百科认的是 “严丝合缝的事实”,哪怕是无心的笔误,都可能被当成 “信息不实”。
第三个容易被忽略的坑,是 “职务名称写太随意”。做建筑设计的老王,想在百科里写 “担任公司总设计师”,结果被拒了。不是信息假,是他没写全称 —— 公司执照上的职务是 “技术总监兼总设计师”。就差三个字,却卡了半个月。后来按执照上的全称改了,附上营业执照截图,当天就通过了。
职务、头衔这些东西,必须跟官方文件上的一字不差。别嫌麻烦,去翻劳动合同、任职证明、获奖证书,上面写的啥就抄啥。你图省事少写两个字,审核员可能就觉得 “信息不准确”,多不值啊。
普通人创建百科,藏着个 “地方证明的妙用”。社区志愿者张阿姨给去世的老伴建百科,他是小区里出了名的 “修鞋达人”,免费帮人修了 30 年鞋。第一次提交时,她只写了 “常年义务修鞋”,被拒了。后来她找居委会开了份证明,上面写着 “1994 – 2024 年,每周三在社区广场义务修鞋,累计服务超 1 万人次”,盖了居委会的红章;又附了地方晚报报道的 “老鞋匠的故事”,居然一次就过了。
普通人别觉得自己没 “大人物” 的证据,社区证明、街道公告、地方媒体的小报道,这些带着 “烟火气” 的东西反而管用。张阿姨说:“咱没那些高大上的证书,可这些实实在在的记录,平台也认啊。”
最后一个细节,是 “修改说明别写废话”。创业者小赵建百科时,在修改说明里写了 “请审核员通融一下,急用”,结果被拒得更快。后来听了老编辑的建议,改成 “新增 2024 年获 XX 行业协会‘年度创新人物’,参考资料为协会官网公示第 5 页,及《经济观察报》2024 年 7 月报道第 3 版”,专业又清晰,审核速度快了一倍。
修改说明不是求情信,也不是随笔,得像写工作汇报一样简洁明了:改了啥、证据在哪、来源是啥。你把重点列清楚,审核员才好判断,哪有功夫看那些无关的话?
上周帮一位非遗剪纸艺人建百科,她总在 “作品描述” 上被拒。原来她写 “剪纸作品很受欢迎”,太笼统。后来改成 “2023 年剪纸作品《福满门》被市文化馆收藏,收藏证书编号 XW2023087”,附上证书照片和文化馆官网的收藏名单,3 天就通过了。她拿着手机给徒弟看:“你看,把话说具体了,平台就认了。”
编辑有话说
创建人物百度百科,拼的不是资料多,是细节够不够细。标清证据位置、核对时间线、抄准职务名称、用好地方证明、写清修改说明,这五个细节做好了,通过率能翻好几倍。记住,平台要的是 “挑不出错的事实”,你对细节越较真,审核员越容易认可。你有没有因为小细节被拒过?评论区说说,让大家避避坑!
原创文章,作者:yajje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yajje.com/baike/14397.html